《我的前半生》的全职太太罗子君、《旗袍美探》的侦探小姐苏雯丽、《爱情神话》的单亲妈妈李小姐,还有《繁花》中“夜东京”饭店的老板娘玲子……不知不觉,跨过四十不惑的马伊琍,已经一口气演了好几个风格迥异的上海女人。
她也感慨,过去制片方更喜欢找她演北京女孩。比如《奋斗》的夏琳,比如《双城生活》的郝京妮。直到最近几年,人们才恍然发现,她明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。
好在地域从来不是马伊琍考量角色的标准,“关键得看是不是适合创作。我选择角色的前提,一定是角色之间必须有巨大的反差,如果有相同的地方,就没有必要再去重复了。”
所以,当我们把话题转向了她用三年时间参与的电视剧《繁花》时,马伊琍承认这是一次很难形容用语言形容的经历。“大家看戏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我们脸上岁月的变迁,不是说脸上有没有皱纹,而是眼神的变化——三年前的眼神很懵懂,一切都是未知的;三年后杀青的时候,眼神里有疲惫。我觉得这符合生命的一个过程。”
玲子的“作”和“松弛感”
山雨欲来时,她能稳坐“夜东京”解决各类催款;风平浪静时,她八面玲珑让每个人都喜笑颜开;说她爱钞票,她递给宝总的账单总是高得夸张;说她在乎金钱,她又能为情义冲在前头……《繁花》上线以来,马伊琍扮演的“夜东京”老板娘玲子可能是最有多面性的人物之一,她既不像汪小姐那样心直口快,也不像李李那样神秘莫测。嘴硬心软、口是心非,是观众最为熟悉的烟火气。
用马伊琍的话说,这个人物确实了不得,“这要感谢导演的安排,我演的时候也觉得她很厉害,但事实上我自己没有那么厉害”。她形容玲子身上有上海女性,甚至是大部分中国女性身上非常闪光的一面,“能屈能伸,知足,还很讲义气、重情义。她和阿宝之间之所以有一种别人看起来不太理解的关系,就是因为她具备了这些品质。”
对这种一般人“不太能理解”的关系,马伊琍看得清楚:玲子与宝总之间,有上海人在意和讲究的“体面”。“这种体面呈现在距离感和安全感上。玲子和阿宝之间是有张有弛,你来我往的,是有距离感的。阿宝会配合玲子的体面,玲子也会配合阿宝的体面,这是由地域的秩序感产生的。”
她也因此看到了玲子和自己相似的一面,“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情感上,还是在其他关系中,松弛感很重要。玲子是极具松弛感的人物,我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松弛感的人。我不喜欢做事情看起来吃相不好看,或者是要太往上够(的样子)。”
至于玲子身上有点“作”、有点“刀子嘴”的设计,马伊琍直言这是很多女性的共性。“她们心肠特别软,但是没办法用非常温柔或者是听着非常顺耳的方式跟男性沟通。我觉得这好像是中国女性身上固有的一种方式,带着一点小自尊心。当然,她还有一种忠言逆耳的底层逻辑。所以大家会从她身上看到自己身上那部分的东西,这些女性都还挺要强的。”
上海话“吵架”够过瘾
今晚,沪语版《繁花》将在东方卫视与本地观众见面,而连日来剧集带出的“沪语热”也已席卷互联网。马伊琍回忆说,剧组现场拍摄、工作交流几乎都用上海话,“每天都要往里面加一些我们觉得很有趣的上海话”。
用上海话表演是一种新鲜的感受,用上海话吵架,则更接近于生活。
最近更新的一集里,玲子、陶陶、菱红、葛老师在“夜东京”吵成一团,你说我、我说他、他说她的连环“骂战”让不少观众感慨“老扎劲”。
回忆这些戏份,马伊琍说,她和胡歌之间的对手戏有八成都是在斗嘴,带有喜剧色彩的吵架戏连王家卫都看得津津有味,“导演很喜欢看我们吵架,他每天在现场都很开心,还会在旁边添油加醋,让我们再加入一些好笑的东西。有时候我觉得他就像个小孩,在现场看热闹。”
编剧秦雯和马伊琍在《我的前半生》有过合作,此次在《繁花》相遇,两个上海女人更加默契。“秦雯老师自己家里也有很多女性,她跟我一样很了解女性的语言、语感,吵架、嗔骂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境”。所以哪怕每天到现场化妆时才拿到剧本,马伊琍依然会快速地顺台词,设想一些说起来更“解恨”的台词,连全程负责“被骂”的胡歌也会加入其中,一起创作。
现在,越来越多朋友和马伊琍反馈观看沪语版《繁花》的感受。比如有朋友说家里的“小洋泾浜”追剧需要看字幕,她首先想到的是希望更多年轻人重新把上海话捡起来,“我的朋友最近都鼓励孩子在家多用上海话交流,我个人觉得是一件好事。无论是上海方言还是其他方言,它们都是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有一些词汇是只能用俚语表达的,会说到你心坎里”。
把自己全盘交给王家卫
所有参与《繁花》的演员,大概都逃不过这个问题:和王家卫合作,感受如何?
马伊琍加入《繁花》时定的就是“玲子”一角,当时她丝毫不知道导演风格如何,剧本内容怎样,连有多少戏份都不知道。她牢牢记住的,是王家卫的一句话:“演得不好,就给你剪掉。”
“所以每个人都是拼尽了全力埋头苦干。”马伊琍说,王家卫从来不会主动告诉演员应该怎么演,而是不断地了解演员、挖掘演员,找寻演员身上的闪光点。比如针对玲子的造型,王家卫特别保留了马伊琍特色的短发,负责造型的陈顾方则淘来了不少欧洲的古董衣,让她在视觉上更加张扬。
如果遇到表演争议,演员和导演听谁的?
马伊琍说,有一场戏,王家卫的表演方案和自己的设想完全不同,于是,她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演了一条。对此,王家卫一边给出肯定,一边又站在马伊琍的对面,从对手的角度带她走了一遍戏,“我发现,他提议的方式更出人意料,更高级。我说我要用那个方式再演一遍,他也觉得特别好。”
这类的情况越多,马伊琍越能理解无固定剧本的创作方式。“我们会根据角色个人气质,当下的场景、气氛和音乐,甚至是拍摄当天的天气和心情,给出当下最合适的表演。”如此奢侈的拍法,也意味着剧组的工作时间很长,有时甚至要到半夜三四点钟才能完成,“但你和他开始工作,你就知道这个人值得你全盘托付。”
如今回看,马伊琍说三年的时光中难免有停滞、烦躁的时候。
也是导演王家卫的话安抚了她:“导演说,你们很希望表演像滚雪球一样,可以越滚越扎实,越滚越大。但有时候,我们不得不停下来。停下来的时候,恰恰是你与这个角色产生了距离,是可以带着理性的思考与判断的时候。等你重新回到这个故事,回到这部戏里,会带有新的理解和眼光看待这群人,而人物和情感的张力是一直都在的。”
我们很好奇,在这场漫长的、奢侈的、甚至是消耗的探索之后,马伊琍还会想演上海女人吗?
“我短期内都不会再演这样的了,我觉得大家会审美疲劳了。”她说得很慢,带着思考。